阿里巴巴是怎么成為“稅王”的?(已解決)
時間:2020-09-18 16:00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前天是2020財年第一天,阿里巴巴公布了2018全年納稅金額:阿里巴巴集團和螞蟻金服集團總計向國家納稅51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這意味著2018年阿里巴巴平均每天納稅超1.4億元。這更是從2013年以來連續第6年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納稅王。
盡管“納稅額”不是上市公司需要公開的必要指標,但阿里巴巴在上市前就有了公開這一指標的傳統。4月1日阿里宣布2018年全年和螞蟻金服總計向國家納稅51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這是從2013年以來連續第6年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納稅王,這六年阿里巴巴納稅額已經增長7.3倍。
公布納稅額的互聯網公司鳳毛麟角,百度最近一次公布是在2012年,納稅額為15億元,小米同年納稅19億元,均遠低于阿里。2018年底京東、小米和百度等登上長沙民營企業百強榜單,上榜的100家民營企業百強納稅總額達655.51億元,516億元,距離長沙民營企業百強總體納稅額已不遠。
零售行業有其特殊性,不同零售平臺又有不同商業模式,就稅負水平而言,阿里冠絕全世界零售行業。據不完全調查,近年來中國零售業的實際稅負水平約3%,蘇寧等大型零售商的總體稅負水平保持在3.5%之上,而阿里高達16.54%。
亞馬遜在不久之前更是被報道向美國政府納稅為0,且已是連續第二年零納稅,亞馬遜對此解釋是:“公司納稅是基于利潤,而不是收入。鑒于零售業務競爭激烈、利潤率較低,加之我們持續的巨額投資,我們的利潤仍然不高?!?/p>
在眾多互聯網巨頭以及全世界零售行業,阿里巴巴為什么會成為稅王?羅超頻道認為,核心原因在于其獨特的商業模式。
阿里何以成“稅王”?
阿里巴巴為什么納稅增長如此快?直接原因是業績。2018年四季度阿里集團收入同比增長41%達1172.78億元,成為中國首個單季營收破千億的互聯網公司,營收增速超過硅谷五巨頭FAANG以及中國的騰訊、百度等巨頭;凈利309.64億元,同比增長33%。納稅額與業績包括營收和利潤均正相關,阿里納稅額增長率跟營收增長率基本保持一致(螞蟻金服尚未上市沒有公開數據可查)。
稅負高則與其獨特的平臺模式有直接關系,阿里巴巴在宏觀經濟下行時依然保持如此增速,同樣與其獨特的平臺模式有直接關系。
基于獨特的平臺模式,阿里巴巴不只是自己成為納稅大王,也在帶動整個生態中的企業納稅,比如2017年,阿里直接貢獻稅收366億元,帶動生態上下游納稅的額度實際上超過了2900億元——作為對比,2017年全國稅收收入144360億元,長沙代理記賬,2900億在其中已十分可觀。
電商促成商品交易,交易就會產生稅收。商品流通的背后又會帶動制造、物流、金融等等產業的發展,每一個產業背后又連接著更多產業,比如制造業就需要廠房、裝備、原材料等。一個商品到達消費者背后是大量產業的協同,以及產業鏈不同環節間的生意達成,自然又會產生更多稅收。再加上新零售加速落地,進入阿里生態的商家和品牌又日益增加,其帶動的稅收就有了進一步增加。
阿里巴巴不止于電商,近年來其業務版圖已橫跨多個產業,從零售到生活服務到旅游到娛樂到金融到健康,成為一個龐大的數字經濟體,一站式滿足用戶所需,在這一過程中,阿里巴巴在全國越來越多的地方開設越來越多的分支機構,為當地貢獻稅收,也帶動更多產業納稅。
深層次來看,阿里愿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生意發生的過程中就會產生稅收——生意是經濟的基礎,經濟是稅收的源泉,這個道理不難理解。
納稅額屢創新高,也是基于獨特平臺經濟的“阿里巴巴效應”成型的縮影。
“阿里巴巴效應”
阿里巴巴帶動的不只是其經濟體中各行各業、各個企業的納稅,基于平臺經濟,“阿里巴巴效應”已經形成。與很多互聯網公司對傳統產業的“破壞式創新”不同,阿里巴巴基于平臺的開放模式,具備激發行業活力、增加企業效能的能力,基于此,阿里巴巴正在成就越來越多的行業。
2013年,阿里旗下的智能物流平臺菜鳥網絡成立,旨在整合社會化物流資源組建智能物流骨干網絡,實現24小時全國達、72小時全球達和一天派送10億個包裹的目標,這一項目直接讓整個物流行業受益,電子面單等物流技術走向普及,物流行業蛋糕做大的同時效率增加、成本降低,加入菜鳥網絡的物流公司已有多家實現上市,且業績增長強勁,菜鳥網絡也帶動了大量的物流業就業。
2016年10月,阿里提出新零售概念時,一些傳統企業老板甚至電商巨頭均嗤之以鼻,然而今天新零售已成為零售甚至消費業的共識。阿里新零售生態聚集起實體零售巨頭、全球頂尖品牌、即時物流服務商、新零售服務商等各個環節合作伙伴,一起加速新零售普及,很多電商平臺各有名目,但事實上都在身體力行地做著新零售。
新零售模式極大地刺激了傳統零售業的活力,幫助實體零售巨頭重構人貨場,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體驗和購買商品,給品牌帶來了增長,新零售已成為整個行業的紅利,甚至出現了“新零售概念股”,只要有阿里巴巴新零售相關利好消息,相關股票板塊就會作出反應。
跟物流行業一樣,新零售模式的落地也帶動了更多就業,AI應用背后需要更多工程師、新零售門店需要更高素質店員,同城即時物流則催生了“騎士”這一新興崗位……
不只是零售和物流行業,在金融、娛樂、健康、旅游以及生活服務諸多被阿里滲透的行業,阿里都強調“不破壞”理念。在推動普惠金融時,阿里曾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注意,是改變,而不是取代?!案淖儭本褪恰鞍⒗锇桶托钡谋举|,即通過新技術、大數據和新模式去幫助傳統產業變得更好,比如更有效率和體驗。
2017年在參加《財富》論壇時馬云將這一理念說得更直接,他說“我們并不希望破壞傳統經濟”,他建議“傳統零售應該要擁抱技術改革業務,改革業務,而不是害怕技術……線上和線下要緊密合作”,而這一點正是新零售的目標。
正是基于獨特的平臺模式,阿里巴巴可以成為各行各業的增長劑,進入一個行業就讓一個行業煥發活力,讓其中的企業擁抱技術、提高效率和實現增長,只要積極擁抱新技術浪潮的企業,都已受益,當然,也有因循守舊的企業走向沒落,但淘汰它們的不是阿里巴巴,而是時代潮流。
這一點,阿里巴巴跟亞馬遜截然不同,后者進入一個行業就會讓行業內傳統玩家聞風喪膽,因為后者是用互聯網來做傳統生意,而前者是用互聯網去幫助傳統生意更好做,平臺生態兼容并包,真正的競爭對手只有同類平臺——這在世界范圍內都不算多,只在一些細分領域存在。正是因為此,阿里巴巴形成獨特的經濟體模式,“阿里巴巴效應”在其進入的各行各業都越來越顯著。
基于“阿里巴巴效應”,阿里巴巴正在從納稅、就業、脫貧、公益、教育等維度回饋社會。如果說阿里巴巴成為納稅大王體現出其給社會“出錢”,那么阿里巴巴對社會多維度的可持續回饋、“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愿景和一步步落地,商業操作系統和新經濟基礎設施的定位,以及阿里巴巴效應的形成,則是給社會“出力”,企業不一定能成為納稅大戶,但卻可以像阿里巴巴這位“模范公民”一樣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