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后企業整體減稅稅收切分面臨調整
時間:2019-09-20 16:09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好事多磨。2012年1月1日,“營改增”方案終于開始在上海正式試水。而在下半年,試點地區又增加了到11個。
總體來看,“營改增”減稅效果明顯,參與試點的小規模納稅人全部實現了減負,減稅幅度平均達到40%.除個別行業之外,大部分參與“營改增”試點的行業都得到了稅負減輕的實惠。
但在試點取得初步成功之時,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地方政府稅收減少,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以第二批試點的廣州為例,廣州市“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共涉及7萬家企業,約占廣東省“營改增”試點納稅人總數的一半。據該市財政部門統計數據顯示,這7萬戶試點企業在2011年繳納營業稅約80億元,改征增值稅后,稅收每年減收約33億~50億元。
此外,從上海試點結果看,以交通運輸業為代表的一些企業稅負出現不降反增情況,而國家出臺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中,對稅改目標進行了概括性的描述,保證“改革試點行業總體稅負不增加或略有下降”。
為此,上海的公開口徑為“確保試點行業和企業稅負基本不增加”,具體流程是“企業據實申請、財政分類扶持、資金及時預撥”,操作方法是企業按月報告,財政部門“按月跟蹤分析、按季審核預撥、按年據實清算”。
第二批試點省市同樣將面臨上述問題,但均做好了相應預案。廣州11月1日起試行“營改增”,目前該市財政已安排5億元試點專項資金,對因試點增加稅負的企業采取“企業據實申報、財政核實分類扶持”的方式給予扶持。
“確因"營改增"導致稅負增加的企業,我們將實事求是地予以全額財政補貼。”廣州市財政局副局長段彩英表示。
但是,財政補貼畢竟屬于應急舉措,難以長期持續,還需從方案頂層設計以及在執行的過程中進行制度性修補。
最繞不開的話題是改革之后地方和中央的分配關系。營業稅是地方第一大稅種,而增值稅則是地方和中央按25:75的比例進行分成。“營改增”落地后,原有的營業稅改由國稅征收,稅收歸屬暫時仍全部歸地方。如何保證在地方利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下順利推進“營改增”,成為一道新的考題。
帶著上述種種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國內兩位知名的財稅專家,他們分別是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和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他們對于“營改增”后,財稅格局重新落子的方向都有深入的思考。
改革有利地方政府
NBD:目前“營改增”已經擴大到了全國9省3市,在財政減收年,地方政府態度如何?
胡怡建:歸根結底,地方政府的態度還是取決于對誰有利。改革是稅收制度的變化,主要涉及企業利益和政府利益,企業總體來看是持歡迎態度,從上海的試點情況來看,三分之一的企業是稅負增加,三分之二企業是稅負減少,小規模企業減稅效果非常明顯。
但減稅不單單體現在試點企業上,而主要是體現在產業鏈上。進項稅可以抵扣的同時,這些試點企業開出去的發票也可以抵扣,從上下游一起來看,減稅是相當厲害,我覺得可以達到50%.
而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關鍵還是這個稅收到底減在了誰的身上。同樣從上海的試點情況來看,今年減稅能達到170億元,全國如果都按照這個方法進行試點的話全年或在1500億左右。這個減稅的部分,中央要承擔三分之二多一點。
由于改革而導致的地方財政減少稅收,這應該看作是原來的產業鏈不合理稅收導致企業的多繳稅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財政沒有損失。
張斌:我國企業一直面臨重復納稅的問題,“營改增”旨在減少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的稅負壓力。
短期來看,確實可能出現地方財政稅收減少的問題,等到“營改增”真正推廣后,隨著相關行業競爭優勢的上升,地方財政收入不會減少很多,而且“營改增”可以帶動試點地區的服務業發展,這從中長期來看絕對是利大于弊。
財政補貼非長久之計
NBD:整體減稅的同時,有部分企業稅負是增加的,為保證減稅效果,地方財政會給予補貼,這個應該如何理解?
張斌:部分企業稅負增加,可能是企業在繳納營業稅時,存在偷漏稅現象。由于增值稅在征管和繳納環節,要比營業稅規范得多,按增值稅繳稅,企業逃避稅款的空間減少了。
- 上一篇:營改增漸進中盤洼地效應促擴圍提速
- 下一篇:證監會優化并購重組交易成本及稅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