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稅“密碼”》之三——大話視同銷售
時間:2019-09-23 09:34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毫無疑問,視同銷售是一個稅法概念。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等稅種均有所涉及,但均未給出明確的定義。下面,筆者以所得稅上的視同銷售(貨物,下同)為例,探討與之相關的幾個爭議較大的問題。
“視同銷售”的出處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貨物、財產、勞務用于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者利潤分配等用途的,應當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處置資產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28號,以下簡稱828號文)第二條,企業將資產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資產所有權屬已發生改變而不屬于內部處置資產,應按規定視同銷售確定收入。(1)用于市場推廣或銷售;(2)用于交際應酬;(3)用于職工獎勵或福利;(4)用于股息分配;(5)用于對外捐贈;(6)其他改變資產所有權屬的用途。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80號第二條明確:企業發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處置資產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28號)第二條規定情形的,除另有規定外,應按照被移送資產的公允價值確定銷售收入。
視同銷售收入的定義
視同銷售收入,在《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以及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所得稅政策中都沒有明確的定義,只有列舉的事項。《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類,2017年版)>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54號,以下簡稱新申報表))《納稅調整明細表(A105000)》的有關項目填報說明中有視同銷售收入,“填報會計處理不確認銷售收入,而稅收規定確認為應稅收入的收入”的說法,可看作是對“視同銷售收入”所作的非正式定義。
視同銷售收入流行的定義,是指會計上不作為銷售核算,而在稅收上應作應稅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收入,該項目主要包括非貨幣性交易視同銷售收入,貨物、財產、勞務視同銷售收入,以及其他視同銷售收入。在計算會計利潤(利潤總額)時,視同銷售收入不計入其中。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要作為調整事項予以調增。視同銷售收入不影響利潤總額,卻影響企業的凈利潤。
但筆者認為:這個定義值得商榷,甚至是錯誤的,是實務中對視同銷售造成誤解的源頭。視同銷售收入如果按照這個定義理解,實務中許多完全符合所得稅上所定義的銷售商品收入確認條件的事項,都應被甄別到視同銷售的范疇中去。
大話之一:所得稅上的“視同銷售”,其參照應是所得稅上的規定,而不是會計準則上的規定
《所得稅法》沒有直接給出貨物銷售收入的確認條件,作為《所得稅法》配套文件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確認企業所得稅收入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75號)第一條第一項規定,企業銷售商品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確認收入的實現:(1)商品銷售合同已經簽訂,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相關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2)企業對已售出的商品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實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4)已發生或將發生的銷售方的成本能夠可靠地核算。
《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第四條,銷售商品收入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4)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5)相關的已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所得稅上的貨物銷售收入的確認條件是四個,而會計上的商品銷售收入的確認條件是五個。就確認條件口徑來說,前者寬,后者窄。
對照《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列舉的事項,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所得稅上的視同銷售應該是相對于所得稅上的貨物銷售收入確認條件,而不是會計上的商品銷售收入確認條件而言的?!?span>828號文》是對《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的進一步細化,理應秉承同樣的法理。
- 上一篇:增值稅中的“單位”和“個人”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減資涉稅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