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準則為什么引入公允價值計量 計提減值準備的原因
時間:2020-06-29 11:16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計提減值準備,按照我的理解,理由有二:
1、謹慎性原則的運用。不高估資產及收益,不低估負債及費用,在資產出現減值時,當提減值準備。
2、為了符合資產的定義。比如賬面100萬資產,是代表未來可以帶來100萬經濟利益流入的,假設可變現凈額為80萬元,則有20萬已經不屬于“資產”的概念了。
筆者認為,減值處理屬于傳統會計原則的運用,更傾向于資產價值的夯實。
會計準則為什么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我們知道這是與國際趨同的結果。可是國際會計準則為什么如此處理?這是會計研究思潮“資產負債表觀”取代“利潤表觀”的結果。
資產負債表觀:這種觀點關注于企業擁有控制的經濟資源和承擔的義務。
利潤表觀:這種觀點關注于報告企業的經營業績,即企業所產生的收益。
簡單地說,咱們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出一套房屋,按照期間計提折舊,折舊費用與租金收入按照期間配比計入利潤表就是利潤表觀。
若該房屋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不再計提折舊,則屬于資產負債表觀。
因此,利潤表觀強調收入費用配比,資產負債不過收入費用配比的結果:折舊費與收入配比,折舊費形成資產價值減少進而得到資產賬面價值計量結果。
資產負債表觀強調企業擁有的資源和承擔的義務,相對而言不強調收入費用配比,收入與費用是資產負債價值調整的結果:比如房屋公允價值增加,形成一筆收益,并沒有相應費用與租金收入配比。
為什么現代會計強調資產負債表觀?
這得思考會計工作的價值與目的是什么?
會計工作的目的,一是“決策有用觀”,二是“經營責任觀”。決策有用,面對未來決策,經營責任,在于記錄經營績效與責任。一般而言,會計賬目,能實現兩大目標相統一,但是如果出現目標沖突,孰先孰后?
很顯然,對未來決策有用比追究責任更加有效、務實。所以決策有用觀優于經營責任觀。
由此而言,因為決策有用觀優于經營責任觀的邏輯起點,故而形成資產負債表觀占利潤表觀的上風,所以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
最近一段時間,筆者時有看見有人批評會計準則沒有邊界,不說人話,否定當前會計準則體系。
認為公允價值是金融分析的概念,不能引入會計學中,這叫沒有邊界。金融市場要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功能,進行資源引流,將資金資源等投資于優質企業,需要決策。會計工作提供信息,實務工作自然需要以目標為導向:決策有用。
因此,筆者支持公允價值引入會計準則。之前中國企業海外融資受到諸多排擠,包括一個理由:中國之前會計制度不是市場經濟的會計制度!我們經過這么些年的努力,實現國際趨同,不適合開歷史的倒車,反過來放棄現有會計準則體系,我們唯一出路是與狼共舞,爭取在國際會計準則研究舞臺更多發言權。
工作有分工,這叫邊界,而世界大同,追求的都是幸福生活。在工作目標導向上,長沙公司注銷,是世界大同的一面,不能僅僅看到邊界而忘記自己要干什么,這是我對相關論述提出的批評。
有這么一個笑話:說朝鮮栽樹三人分工,一人挖坑,一人放樹苗,一人填土。某天只看見一人挖坑一人填土。問他們為什么挖個坑再馬上填土,回答是放樹苗的人請假了。
另外一種反對會計準則的聲音是認為小企業很多,用不著會計準則這么復雜的工具,這個理由我順帶一提,簡單反駁一下:咱們國家還有小企業會計準則,此是其一。其二,經濟業務本身不復雜不重要,在適用會計準則還可以基于重要性原則做相應簡化處理。此是其二。
上文在論述引入公允價值的準則內部邏輯時對一種批評準則的聲音進行再批評,筆者本意在于觀點碰撞與交流。
- 上一篇:營業執照、增值稅發票、會計信息的電子化
- 下一篇:會計學習中的竅門 會計科目口訣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