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法》私募基金或免重復征稅
時間:2019-09-14 15:34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位接近《新基金法》的知情人士透露,《新基金法》準備給予私募基金非納稅主體法律地位,具體做法是一旦私募基金完成證監會注冊,并進入證監會與稅務部門“聯網”的信息系統,無需在工商部門做稅務登記,只需在監管部門以基金產品形式備案登記。
長期處于監管模糊地帶的私募證券基金重復征稅問題,將在下周進入三審階段的《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草案,下稱《新基金法》)中得到全面疏理。
由于基金類產品在投資環節不產生稅收,因此免去私募基金向出資人返還收益環節面臨重復征稅的煩惱。
私募證券基金就是“一堆錢”,在投資環節不應產生稅收。現實卻是國內多數私募基金以公司或合伙企業登記注冊,承擔了很多不該承擔的稅收和費用,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然而,由于《新基金法》擬將部分規模偏小的私募基金交給當地行業協會備案管理,后者能否提供令監管部門和稅務局認可的信息對接系統,以確保所有私募基金依法納稅,將成為私募基金能否獲得非納稅主體法律地位的最大掣肘。
長期以來,私募證券基金所面臨的重復征稅,令多數私募基金經理頗為“頭疼”。
由于私募基金主要以基金管理公司在工商稅務部門注冊登記,一旦出現投資收益返還出資人,稅務部門先在基金管理公司層面收取相應的投資利潤所得稅;當“稅后利潤”到達出資人賬戶后,又將面臨稅務部門每逢年底重新計算征收出資人(或出資機構)所得稅。
比較常見的重復征稅現象,主要集中在異地補稅。即A地基金公司向A地稅務部門代繳B地出資人投資利潤所得稅后,B地出資人被B地稅務部門告知由于AB兩地稅收優惠不同,需要將稅后利潤按B地稅率補繳稅收差額。
即使私募基金公司紛紛發起有限合伙制基金(主要為了設立證券投資賬號),針對出資人的異地補稅等重復稅收難題依然沒有緩解。
于是,一批私募基金采取“信托+有限合伙”模式規避重復征稅。所謂“信托+有限合伙”模式,先由信托公司發行信托產品募集資金,再將信托產品作為有限合伙人(LP)投資私募基金發起的合伙制私募基金產品。
由于信托產品份額轉讓無需繳納所得稅,有限合伙制基金在利潤返還出資人賬戶環節則減少一道征稅義務,以此避開重復征稅。
“信托+有限合伙”模式風生水起,得益于部分地方工商管理與稅務部門對信托產品身份界定相對“寬松”——將信托產品視為機構出資人,允許投資收益先行返還出資人,由后者自行繳納稅收。然而,真正受惠的私募基金只是極少數。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經過多次協商,《新基金法》擬給予私募基金部分非納稅主體的法律地位。
所謂非納稅主體,是符合證監會注冊備案,并與稅務部門實現“聯網”的私募基金,可以不在工商部門做稅務登記,長沙工商代辦,而是在監管部門以基金產品形式備案登記。由于基金類產品在投資環節不產生稅收,私募基金在向出資人返還收益環節則無需重復征稅。
然而,上述條款剛面世就出現爭議。在征求意見階段,有人提出《新基金法》允許公司型基金、合伙型基金、理事會型基金與無限合伙型基金等不同類型基金共存,其中涉及稅收稅率各有千秋,如何納入統一管理將是一項難題。
而《新基金法》修訂小組專家回應稱,不同類型基金所涉及的不同稅率稅負,可以與稅務部門進行溝通解決。
更大的挑戰,則是私募基金產品登記制度的“執行難”。
《新基金法》規定,超過一定規模的大型私募證券基金必須在證監會等部門做注冊登記,規模偏小的私募基金則需要到當地行業協會做備案管理,由后者負責管理小型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合規經營與稅負統籌等。
相比大型私募證券基金可以借鑒運作成熟的公募基金產品備案登記模式,小型基金則依賴當地行業協會建立的信息系統向稅務部門完成納稅義務。
盡管《新基金法》要求行業協會必須建立監管部門與稅務部門均認可的聯網信息系統,但對于實施效果,各個監管部門未必“心里有底”——畢竟行業協會能建立高效的聯網信息系統,能否督促所有小型私募基金及時做好納稅工作以保證稅收不流失,磨合過程將相當復雜。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實施效果評估將直接影響到“私募基金非納稅主體”地位能否順利獲批。時間卻不等人,《新基金法》最快將在明年年中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