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三個熱議問題
時間:2020-01-10 10:38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據《2018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內地全年捐贈款物1439.15億元。個人捐贈共360.47億元,占比約25.05%。2018年中國的GDP為13.6萬億美元,人民幣為919281億元。捐贈與GDP總額相比是0.04%。
2018年美國捐款共計4277.1億美元,其中有68%來自個人捐贈。2018年美國的GDP為20.5萬億美元。捐贈與GDP總額相比是2.09%。
從上述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我國的個人捐贈還處于起步階段,想要追趕美國的水平,不僅僅是靠經濟發展,更重要的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規范保障慈善事業發展。而這其中,與個人捐贈的相關稅收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去年美國人對慈善機構的捐款數額減少了,一部分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2017年底簽署的減稅法案導致許多人無法再因捐款享受稅收優惠。
而總局2019年99號公告《關于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是新的個人所得稅法頒布實施后,有關個人慈善事業捐款的一個較為全面的稅收政策,也是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非常重要的稅收政策規定,有必要深入學習。
前兩天我們做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個人公益捐贈稅前扣除七問七答。今天就大家熱議的三個問題做進一步學習。
第一個問題:計算基數應納稅所得額到底是指什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九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三款所稱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是指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所稱應納稅所得額,是指計算扣除捐贈額之前的應納稅所得額。
法條中,捐贈額沒有特指哪種類型的捐贈額,常規的理解應該是既包括全額扣除的捐贈額,也包括限額扣除的捐贈額。
【例】2019年6月路人甲中獎50萬,捐贈了20萬,其中可以全額扣除的捐款4萬,限額扣除的捐款16萬。路人甲應繳多少個人所得稅?
【解】計算扣除捐贈額之前的應納稅所得額是50萬,扣除限額=50×30%=15萬元。16萬限額捐贈不能全部扣除,只能扣15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50-4-15=31萬元
應繳個人所得稅=31×20%=6.2萬元。
第二個問題:分類所得是整體計算扣除標準,還是分項計算扣除標準?
99號公告第三條第二項:居民個人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在綜合所得、經營所得中扣除的,扣除限額分別為當年綜合所得、當年經營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百分之三十;在分類所得中扣除的,扣除限額為當月分類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百分之三十;
看完這一條規定后,有朋友認為,一個人如果有兩項及以上分類所得,是不是需要合在一起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呢?
其實不然,我們看一下第三條第一項規定:
居民個人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在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以下統稱分類所得)、綜合所得或者經營所得中扣除。在當期一個所得項目扣除不完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按規定在其他所得項目中繼續扣除;
分類所得在文件中是為了表述方便的一個統稱,具體在計算的時候,長沙公司注冊,分類所得還是需要一個一個來分別計算扣除限額的。
【例】2019年6月路人甲除了中獎50萬,捐贈了20萬,其中可以全額扣除的捐款4萬,限額扣除的捐款16萬。另外還取得了上市公司分配的股息所得2萬元,已扣個人所得稅2000元,實際到賬18000元。
【解】偶然所得計算扣除捐贈額之前的應納稅所得額是50萬元,扣除限額=50×30%=15萬元。16萬元限額捐贈不能全部扣除,只能扣15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50-4-15=31萬元
應繳個人所得稅=31×20%=6.2萬元。
還有1萬元捐贈額未扣除,路人甲可以選擇在股息所得中繼續扣除。
股息所得計算扣除捐贈額之前的應納稅所得額是2萬元,扣除限額=2×30%=0.6萬元。
股息所得應納稅所得額=2-0.6=1.4萬元
應納個人所得稅=1.4萬×10%=1400元
因為上市公司已經扣繳了2000元的個稅,多扣了600元個稅。所以按照99號公告規定,甲應該在1月31日前通過扣繳義務人向征收稅款的稅務機關提出追補扣除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