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解析稅收疑難問題的處理
時間:2020-06-09 15:05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本系列文章嘗試透過實際案例,研究探討處理稅收疑難問題的方法及應遵循的規律。
A熱力公司負責東北某市冬季居民供暖,因燃煤供暖鍋爐(20噸)不符合國家環保政策的要求,2019年初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被招商引進的B熱力公司(100噸供暖鍋爐)收購。雙方協議列明,A公司將主要經營性資產(供熱管網)無償劃入B公司,30名熟練技術工人轉入B公司,A公司負債為零。庫存燃煤按進價(不含稅820萬元)轉售給B公司,燃煤已被B公司運走經粉碎已投入供暖使用,雙方已在《交接單》上確認簽字。另A公司被B公司收購后,由當地政府給予A公司一次性資金補償。
按協議約定,A公司到B公司催要平價轉售的820萬元的燃煤款,雙方發生了爭執,B公司堅持見票付款,既必須取得A公司開具的增值稅普通發票才能付款。(注:因居民供暖收入免稅,不允許抵扣相應的進項稅額嗎,無需取得專票,只是索取普票入賬)
A公司到權威機構咨詢開票納稅事宜,得到的答復意見是按開具發票金額的適用稅率計提銷項稅額計算繳納增值稅(820×13%=106.6萬元計算繳納)。
A公司又找到當地政府要求解決稅款負擔問題,爭取政府的資金補助。但政府一次性補償金額已定,不能追加預算,無法給予企業額外補償。
上述交易事項及協議的簽訂,各方并沒有考慮到轉售燃煤的涉稅應否開票問題,A公司平價轉售燃煤款,沒賺一分錢,卻被告知要繳納一百多萬元的稅費,想不通,心不甘,于是聘請專業人士施展了一系列的稅收安排的“組合拳”:
1、退票換開
A公司本打算將外購的820萬元的燃煤做紅字退票處理,再由原燃煤供應商重新開具給B公司,但三家供應商只能找到一家。A公司、B公司和這家供應商三方同意后,按程序退票換開,涉及金額為220萬元。
2、沖減留抵稅額
A公司居民供暖屬于免稅收入,因不允許抵扣相應的進項稅額嗎,外購燃煤索取的都是增值稅普通發票,其他外購項目形成的增值稅留抵稅額為48萬元。于是,A公司根據留抵稅的額度計算開具給B公司300萬元發票,應計提銷項稅額為(300×16%)48萬元,應納增值稅為零。(注:留抵稅額是否在征免項目上準確劃分也是個問題)
3、轉換身份
上述交易事項時間跨度較長,長沙代理記賬,加之供暖期季節的影響,同時A公司也出于稅收安排的考慮,選擇連續12個月累計銷售額未超過500萬元的時間窗口,按現行稅收政策的規定,將一般納稅人身份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
A公司轉為小規模納稅人后,將剩余的300萬元燃煤款開票給B公司,按3%的征收率繳納了稅款,稅款由A公司向B公司收取。
就這樣,A公司幾經周折、費盡心機,貌似達到了節稅的目的。
上述涉稅交易事項該如何正確處理?依筆者之見,如下處理合規又簡便:
A公司轉售燃煤不征收增值稅,無需開具發票;B公司無需取得發票,按《交接單》雙方確認的燃煤數量及價格入賬正常核算,協議及《交接單》雙方留存備查。
貌似深奧的道理,其實都是樸素的,正可謂道法自然。當納稅人在資產重組時,轉讓一種“權益”且這種“權益”能夠獨立提供增值稅應稅行為的業務轉讓時,稅法為避免對經濟生活造成“扭曲”,本著中性的原則,相關的稅收屬性通常都不會發生改變。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13號公告和財稅〔2016〕36號文件規定,納稅人在資產重組過程中,通過合并、分立、出售、置換等方式,將全部或者部分實物資產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債權、負債和勞動力一并轉讓給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屬于增值稅的征稅范圍,其中涉及的貨物轉讓,不征收增值稅。
上述涉稅交易事項符合不征收增值稅的情形。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增值稅發票管理若干事項的公告》(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45號)《附件:商品和服務稅收分類編碼表》相關規定,上述涉稅交易事項無需開具不征稅發票。
上述涉稅交易事項不征收增值稅無需申報。
機械慣性的去理解稅收政策,而不懂得如何找到準確適用的場景,就相當于將稅收政策放進哈哈鏡里觀察,影像是扭曲的,因不能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于是就有了歧義,變成了疑難。
- 上一篇:關聯方資金拆借涉稅分析
- 下一篇:地方權限下的“免除一切稅費”,到底可以免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