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所得稅法特別納稅調整
時間:2019-12-22 04:35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避稅與反避稅是近年來我國國際稅收領域一場不見硝煙卻激烈異常的較量,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有關特別納稅調整的規定,無疑為稅務機關在這場較量中增添了幾分勝算,可以說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幾大亮點之一。特別納稅調整一章的精髓,簡言之,長沙代理記賬,就是:1、引入了“獨立交易原則”,明確了納稅人提供資料義務和可比方的協力義務:2、借鑒國際經驗,增列了成本分攤協議、受控外國企業、資本弱化和一般反避稅條款:3、增加了對避稅行為的加息條款。本文試對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的重要內容做逐一解讀。
一、關聯方
關聯方是轉讓定價制度的基本概念,確定關聯方及其關聯關系,是開展轉讓定價調查的前提。因此,新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一條和實施條例第一百零九條首先闡述了關聯方的概念,其主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原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簡稱“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基本相似,都是指與企業具有以下之一關系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 (一)在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間接的擁有或者控制關系;(二)直接或間接地同為第三者所擁有或控制:(三)其他在利益上相關聯的關系。
把握關聯方及關聯關系,要注意從以下兩方面理解:一是新企業所得稅法用“關聯方”的表述代替了“關聯企業”,其實是將原稅法中關聯方的定義由關聯企業擴大到存在關聯關系的企業和個人,堵塞了關聯方為個人時無法適用稅法進行調查和調整的漏洞。二是對于“直接或間接的擁有或控制”關系的規定仍有待細化。目前國際上對于關聯關系的具體認定主要有兩大標準:一是股權控制標準,二是企業經營管理或決策人員的人身關系標準。2004年出臺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的通知》 (國稅發 [2004]143號)對關聯方認定中的控制關系提出了八條判斷標準,應當說已經吸取了各國對于關聯關系認定標準的精要。新企業所得稅法頒布后,總局是否會修改該規定中的八條標準或者出臺新的關聯關系認定標準,要拭目以待。
二、獨立交易原則
獨立交易原則在轉讓定價稅制中的核心地位,已為世界各國所接受。新企業所得稅法也將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是否符合獨立交易原則作為稅務機關進行稅收調整的標尺,并在實施條例中對獨立交易原則的定義做出了解釋:“獨立交易原則,是指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價格和營業常規進行業務往來遵循的原則。”原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都沒有明確表述“獨立交易原則”,而且涵蓋內容有限,顯然沒有新企業所得稅法用獨立交易原則表述得更加準確、全面和簡潔。
納稅人避稅的客觀驅動就是各國所得稅制的差異。正是由于各國計稅的依據和方法各不相同,使納稅人有可能按照集團利益的需要,在沒有充分競爭的情況下,自行訂立價格,轉移利潤,逃避納稅。獨立交易原則的原理是將關聯交易取得的收入或利潤水平與可比情形下沒有關聯關系的企業交易結果進行比較,如果存在差異,則說明由于關聯關系的存在,導致企業無法取得按照正常市場交易和營業常規應取得的收入或者利潤,造成企業或關聯方的應稅收入或所得的減少,稅務機關因此才有權進行合理調整。正是以獨立交易原則為基礎,才衍生出各種轉讓定價的調整方法和其他反避稅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企業與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都需要進行調整。進行稅務調整的前提有二:一是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二是造成了稅收后果,即減少了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如果某項交易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但是沒有減少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就不具有任何稅收意義,更談不上進行稅收調整的問題。
三、轉讓定價調整的合理方法
確定了關聯方開展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關聯交易后,稅務機關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調整。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列舉了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成本加成法、交易凈利潤法、利潤分割法和其他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方法,并對每種方法的定義做出了解釋。這些方法是一些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和實踐總結出來的相對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得到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1995年發布的《跨國公司和稅務機關的轉讓定價指導準則》的充分肯定。
- 上一篇: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
- 下一篇:三個稅收法規的最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