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納稅人放棄免稅權文件
時間:2019-12-22 23:07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財稅[2007]127號文《關于增值稅納稅人放棄免稅權有關問題的通知》。該文下發后在納稅人中引起了廣泛反響,大家在關注該文對于放棄免稅權應履行程序及相關要求的同時,也產生以下疑問:為什么會有納稅人主動提出放棄免稅權?在此文之前,納稅人不能自由放棄這種權利嗎?
一、納稅人為什么會放棄免稅權? 該文的出臺,其背景當然是此前有納稅人提出放棄免稅權。納稅人提出這樣的要求,原因自然是有些情況下征稅比免稅對其更有利。那么什么情況下征稅會比免稅更有利呢?
我國的增值稅是對應稅項目在各個流轉環節中的增值額計征的,其征收方式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式。任何一個環節征稅或抵扣不足,就會導致該鏈條的脫節,使稅負在不同環節間發生轉移。正因如此,才會使免稅在某些情況下不但不能給納稅人增加利益,反而加重其稅收負擔,甚至影響其產品銷售:
㈠、非最終產品的免稅,將增加納稅人的總體稅負。舉例說明:假設某產品從最初生產到最終退出市場流轉進入消費領域經過如下環節,相關納稅人均為一般納稅人,各環節不考慮其他進項稅額:1、甲公司由原材料加工成A產品,進項稅額80,銷項稅額100;2、乙公司購入A產品加工成B產品,銷項稅額120;3、丙公司購入B產品加工成C產品,銷項稅額140;4、丁公司購入C產品銷售給最終消費者,銷項稅額160.在以上流轉環節中,甲、乙、丙、丁共產生增值稅負160-80=80.下面我們分析在不同環節免稅對納稅人總體稅負的影響:
1、甲公司A產品享受免稅,因銷售免稅產品進項稅額不能抵扣,同時不能開具專用發票(國有糧庫銷售免稅糧食除外),因此甲公司增值稅負為0,乙公司購入A產品加工成B產品銷售產生的增值稅負為120,甲、乙、丙、丁共產生增值稅負0+120+20+20=160;
2、乙公司B產品享受免稅,同理,甲、乙、丙、丁共產生增值稅負20+0+140+20=180;
3、丙公司C產品享受免稅,則甲、乙、丙、丁共產生增值稅負20+20+0+160=200;
4、丁公司享受免稅,則甲、乙、丙、丁共產生增值稅負20+20+20+0=60.
由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只有在產品最終進入消費領域從而退出市場流轉時免稅,納稅人的總體稅負才會降低;如果對中間產品免稅,則免征環節越往后,納稅人的總體稅負越高,這是因為免稅環節越往后,不能抵扣而轉入產品成本的進項稅額越大。對于下一環節納稅人,由于不能取得專用發票,必然加重其增值稅負。如果下一環節納稅人可以從其他渠道以合適的價格購入非免稅產品,他必然會選擇不購入免稅產品,從而勢必影響享受免稅待遇的納稅人產品銷售,長沙工商代辦,因此享受免稅待遇的納稅人就有可能會提出放棄免稅權的要求。
㈡、增值稅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改免征的產品,負面影響更大。增值稅先征后返等改免征,對納稅人的一個利好是可以免征城市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因為根據財稅[2005]72號文《關于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實行先征后返等辦法有關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政策的通知》,對“三稅”實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辦法的,除另有規定外,對隨“三稅”附征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一律不予退(返)還;但不利的是,增值稅先征后返等方式的產品可以開具專用發票,購買者可以獲得進項稅額抵扣,而免稅產品不能開具專用發票,購買者不能獲得進項稅額抵扣,必然會加重其增值稅負。以生產尿素企業為例,2005年7月1日前,其增值稅的征收辦法為先征后返50%,2005年7月1日后,根據財稅[2005]87號文《關于暫免征收尿素產品增值稅的通知》,上述政策調整為暫免征增值稅。這本來是一項保證化肥供應、穩定化肥價格的積極舉措,卻使以外購尿素為原料的企業在該政策改變后增值稅負嚴重增加。因此對于這類企業來說,他們要求再改為先征后返甚至放棄免征待遇的呼聲會更高。
㈢、購入原料按扣除率計算可抵扣進項稅額的企業,一定情況下,征稅比免稅更有利。以外購免稅農產品加工初級農產品的企業為例,如果加工的初級農產品不免稅,由于購進的農產品以買價為依據扣除13%的進項稅額,而銷售的產品以不含稅銷售額為依據按13%計算銷項稅額,從而形成了“高征低扣”現象。如果產品增值率不高于13%,則會形成留抵稅額,此時對于企業來講,征稅顯然比免稅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