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預繳申報新政策實現三大減除
時間:2019-12-10 20:36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根據各地貫徹落實《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編排納稅申報表>等報表的通知》(國稅函[2008]44號,以下簡稱國稅函44號)過程中反映的總是,國家稅務總局于2008年6月30日印發了《關于填報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有關總是的通知》(國稅函[2008]635號,以下簡稱國稅函635號),對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半年以來的所得稅預繳申報政策進行了必要調整,明確了填報口徑,特別允許納稅人在進行所得稅預繳時,對會計利潤總額進行三項減除,此項政策對企業來說是個明確的利好。
一、將申報表的利潤總額修改為實際利潤額
國稅函635號將國稅函44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第4行“利潤總額”修改為“實際利潤額”。原使用利潤總額的設計出發點是以會計數據為基礎進行的所得稅預繳申報,匯算清繳時統一進行納稅調整,從而實現預繳申報的方便快捷。考慮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使用的是“實際利潤額”,為使口徑一致,此次國稅函635號文明確使用上位法的標準術語,規定“按會計制度核算的利潤總額減除以前年度待彌補虧損以及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后的余額”,在計算上雖然還是主要依靠會計核算數據,但是對“以前年度待彌補虧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三項內容做了必要的扣除,對于有相應扣除項目的納稅人來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所得稅預繳所帶來的資金占用。
不過,國稅函635號沒有對國稅函44號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B類)》進行修改,因此,對于按照收入總額核定應稅所得率進行申報時仍應以收入總額,即本年度累計取得的各項收入金額為基礎計算預繳申報額。在實際工作中,所得稅基數的計算一直存在爭議。《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辦法(試行)》(國稅發[2008]30號)第六條規定,采用應稅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應納稅所得額=應稅收入額*應稅所得率。在這里,計算所得稅的基數是“應稅收入”,與國稅函44號規定的預繳基數“收入總額”不一致。在實際招待時,有的稅務機關認為預繳申報應填寫全部會計核算的“收入總額”,待匯算清繳時再統一考慮會計收入總額與稅法收入的差異;有的稅務機關認為國稅函44號文并未明確“收入總額”必須依據會計制度核算,加之核定征收的納稅人會計核算往往不健全,因此應當依據國稅發[2008]30號規定的應稅收入額為基數來計算所得稅預繳金額。筆者傾向于后者,因為國稅函44號文確實未強調收入總額為會計收入,并且發文時間比國稅發30號靠前,而且在稅務實踐中國稅發比國稅函文件更具效力,因此應稅收入應為自收入總額中扣除不征稅收入和免稅收入,也就是說,納稅人按照B表申報也可扣除不征稅收入和免稅收入。當然,這只是筆者的個人理解,在實際執行時,納稅人需要與企業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進行必要溝通后再填報。
二、預繳申報可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
國稅函44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沒有在預繳納稅申報表中設置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欄目,結合有關項目的填寫說明可以推斷,國稅函44號不允許企業在進行企業所得稅預繳期內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只有等到年終匯算清繳期間才可以統一確定彌補。這樣做雖然與會計報表設置的“利潤總額”項目相適應,但是對以前年度存在虧損的納稅人來說就增加了資金占用。國稅函635號對此做出調整,使預繳申報可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
存在以前年度虧損的納稅人應注意匯算清繳的時間安排。因此假定某企業經稅務相關核準實行季度預繳申報,2009年度第一季度預繳申報期間,如果已完成2008年度匯算清繳,則可順利在2009年第一季度預繳申報期間彌補2008年度以及以前年度的納稅虧損。如2009年第一季度預繳申報期間彌補以前年度虧損也難以實現,長沙公司注冊,因此企業在進行2009年第一季度預繳申報時一定要合理對接2008年度匯算清繳的時間安排,否則彌補虧損還是暫時無法實現。
三、不征稅收入可以直接自實際利潤額扣除
結合《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不征稅收入包括財政撥款、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這部分收入在會計核算中,有的并入會計利潤進行核算,有的作為負債項目管理。此次修訂,允許將已經計利潤總額的該部分不征稅收入各除,對納稅人非常有利。當然將有關不征稅收入納入負債管理的納稅人應當注意,如果該部分收入并未納入會計利潤總額則不得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