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能否享受所得稅稅收優惠?
時間:2019-12-20 20:36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話題:實行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于2008年購置環保設備一臺,該納稅人能否享受所得稅稅收優惠?
觀點一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可以不設置賬簿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設置但未設置賬簿的;擅自銷毀賬簿或者拒不提供納稅資料的;雖設置賬簿,但賬目混亂或者成本資料、收入憑證、費用憑證殘缺不全,難以查賬的;發生納稅義務,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申報,逾期仍不申報的;申報的計稅依據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的。說明其在收入、支出的核算方面不準確,屬于企業所得稅的簡易征收模式,因此不能享受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
觀點二
已經廢止的《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0]第38號)第十六條規定,"納稅人實行核定征收方式的,不得享受企業所得稅各項優惠政策。"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辦法》(試行)的通知》沒有原辦法中關于"納稅人實行核定征收方式的,不得享受企業所得稅各項優惠政策"的說法。因此,自2008年1月1日起,實行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可以享受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
正方
核定征收的納稅人能否享受到上述規定的優惠政策?需要補充文件加以明確,在這里,筆者也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享受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是《企業所得稅法》賦予納稅人的一項權益。
新的《企業所得稅法》確立了"以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兼顧社會進步"的新的稅收優惠格局,充分以稅收的調控作用,長沙公司注銷,引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對體現科學發展的產業和項目給予了很多政策扶持。也就可以理解為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是國家以法律形式以及行政規范明確下來的,任何法律、法規只要級次不高于《企業所得稅法》和《企業所得稅條例》,就不應該與《企業所得稅法》和《企業所得稅條例》的規定相沖突,包括立法精神的沖突。所以說享受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是《企業所得稅法》賦予納稅人的一項權益,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應該因納稅人稅收征收方式的不同加以歧視而剝奪納稅人的正當權益,
二、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并沒有比查賬征收納稅人享有更低的稅負水平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0]第38號)中明確指出"按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應根據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行業特點,綜合考慮企業的地理位置、經營規模、收入水平、利潤水平等因素,分類逐戶核定應納所得稅額或者應稅所得率,保證同一區域內規模相當的同類或者類似企業的所得稅稅負基本相當。"因此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納稅人也是遵照稅務機關的要求來進行企業所得稅的計算繳納的,在同等條件下,并沒有比查賬征收納稅人享有更低的稅負水平,如果稅務機關因為納稅人企業所得稅征收方式的不同而拒絕納稅人享有《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權益,則無疑是在加重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從某種程度上在打擊納稅人提升自身價值、服務社會的積極性。例如,提倡公益性捐贈,鼓勵納稅人回報社會,也是稅法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重要體現,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認真落實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62號)"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試想,如果納稅人將自己的收入捐贈后,卻享受不到稅收優惠,自己還要掏錢繳稅,是否會有"獻了愛心不討好"被社會摒棄在外的感覺?
稅收制度作為一種法律規范,要求能統一稅法、公平稅負,不能因納稅人企業所得稅為核定方式就要承擔過高的稅負,也不能因此而受到國家政策乃至社會的某種歧視。稅收制度作為一種政策工具,體現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政策,其導向作用也不應因納稅人企業所得稅為核定方式而加以改變。
三、應稅所得率是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納稅人享受稅收優惠的基礎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依據為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除按會計利潤進行納稅調整的查賬征收方式外,新的《核定征收辦法》發布后,還有核定應稅所得率和核定應納所得稅額兩種方法。
《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辦法》第六條, 采用應稅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的,應納所得稅額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應稅收入額×應稅所得率
或:應納稅所得額=成本(費用)支出額/(1-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
- 上一篇:評估增值的稅務處理
- 下一篇:企業所得稅法實踐操作收入確認應關注的要點及風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