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業所得稅申報表熱點問題探討之四
時間:2019-09-21 11:19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首先要明確所得稅上視同銷售的二個前提條件:一是會計上不做收入、但按所得稅上按規定必須做收入的,才構成視同銷售;二是只有資產的所有權發生轉移了,才可能構成所得稅上的視同銷售。如一水泥廠,將自產水泥用于修建自己的廠房,這種情形下水泥只是換了種形態,從存貨轉為了在建工程或固定資產,但水泥的所有權屬沒有發生轉移,所以所得稅上不需視同銷售。如水泥廠將水泥捐贈給村里,此時水泥的所有權發生了轉移,如會計上不作銷售,所得稅上就要視同銷售。
調整視同銷售收入的同時,必須調整視同銷售成本。這個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2014版及2017版的申報表在設置收入調整欄同時設置了成本調整欄。最值得探討的是:通過5010表第一大塊收入的調整,和5010表第二大塊成本的調整,調整出了個所得出來,這個所得要不要再次調整?如調整的話如何調整,這問題很復雜、很深奧,涉及到所得稅計稅基礎原理。
舉個例子:水泥廠把公允價100、成本價80的水泥,作為非貨幣資產出資,投資到A企業,如會計上不作收入處理,水泥廠對A企業的長投的計稅基礎是100還是80?按照財稅116號文件分5年遞延納稅政策,到最后一年股權的計稅基礎也要調整到100,下次股權轉讓的時候扣除的計稅基礎也是100。想清了這個例子,就會找出答案:所得稅上的視同銷售也要采取分解理論,第一步按公允價作收入,第二步把按公允價取得的收入作當期的成本或費用,但須考慮扣除限額問題。如上述水泥是捐贈給災區的,會計上只按80計入了“營業外支出”,假如符合所得稅上捐贈條件和限額,應該再多扣20,這才符合視同銷售原理。同樣道理,如是非貨幣資產出資話,在股權處置時也別忘了計稅基礎的調整。
還有個非常有趣問題。一般企業業務招待費、廣宣費等是按會計上“主營業務收入”加上“其他業務收入”再加上稅法上的“視同銷售收入”計算扣除限額的。如企業將一項大額固定資產用于出資、捐贈等,會計上作收入按凈額記入了“營業外收入”,不得計算三項費用基數。如會計上不做收入,反而所得稅上視同銷售,可按全額作三項費用的基數。是不是有點亂?同一項費用的計算基數,既有會計口徑、又有稅法口徑,勢必會亂。
二、房地產開發企業調整
5010表第三大塊調整,針對的是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未完工產品的調整。有二個熱點問題需要重視:
1、房開企業的某個開發項目,已達到所得稅上完工條件、必須作所得稅上的收入,但會計上可能按照交房時點確認收入。已符合所得稅收入時點、未達到會計上確認收入時點的收入,如何調整?這部份收入的稅會時間差異調整,不能放在5010表調整,只能放在5000表相關欄次直接調整。5010表只負責調整未達到所得稅上完工條件、必須按預計毛利額計稅部份。
2、房開企業5010調整表,最難理解和出錯的是“稅金及附加、土增稅”欄次。5010表25行口徑是,與未完工產品銷售對應的、沒有計入當年損益的稅金、附加及土增稅。營改增后,稅金及附加主要包括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土增稅。這里要注意的是:
如果會計核算時已將有關稅費計入“稅金及附加”科目,相當于已計入當年損益,不能再在此行扣減。如果再在此行扣減,相當于在所得稅前扣了二次,這不是申報錯誤的問題了。一定要記住,是沒有進當年利潤表的稅費,才能在25行作納稅調整。29行轉回的稅金及附加,是以前已在25行調整過,現在未完工產品轉完工產品了,今年會計上這部份稅費進會計損益了,但實際上所得稅前已扣過一次了,今年必須反沖回來的稅費。如果不在29行反沖,也不是申報錯誤的問題了。
營改增后,銷售未完工產品時,與增值稅附加的城建稅、教育費附加,一般企業也直接記入“稅金及附加”科目,長沙公司注銷,不需要在
25行調整。如果真的有企業不計入“稅金及附加”,如何區分是未完工產品對應的增值稅的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真是個問題。大的原則能分清則分清,分不清把握一點:不能太離譜。
- 上一篇:申報環保稅 應分三步走
- 下一篇:新企業所得稅申報表熱點問題探討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