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支付,如何防范涉稅風險
時間:2019-09-27 11:45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如果您所在的企業因為貨物或者服務貿易,需要向境外(含港澳臺地區)的單位或個人支付匯款,那么財務人員在辦理付匯手續時,一定要注意企業自身是否承擔相關稅款的源泉扣繳義務,防止付匯事項中潛在的稅務風險。
2017年10月17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源泉扣繳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2017年第37號公告),其中很重要的一項變化就是取消了境內機構和個人向境外單筆付匯超過5萬美元時的稅務備案要求。這項變化背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國家稅務總局落實中央簡政放權要求,切實簡化了對外付匯流程;二是近期國家稅務總局與國家外匯局之間已經建立起了對外付匯信息的定期交換機制,稅局可以直接獲得境內單位和個人對外付匯數據,不再依賴支付人主動備案。一方面,銀行不再要求在付匯環節提供稅務備案文件,支付人更容易忽略自身扣繳義務,長沙代理記賬,另一方面,稅局及時全面地掌握了付匯信息,更容易發現企業的疏漏,這就要求企業財務人員在辦理對外付匯時,對自身的扣繳義務有一些基礎的認識和了解。
一、支付人的扣繳義務從何而來?
境內企業向境外的單位或個人(以下簡稱“外方”,實際指非居民納稅人)付款,取得所得的是外方,即使該筆所得產生納稅義務,外方才是納稅義務人。那么什么情況下,需要由支付款項的境內企業扣繳和申報呢?
(一)增值稅中的扣繳義務
對于增值稅,我們將其區分為營改增以前的傳統應稅行為和營改增后新增的應稅服務。如果境外的單位或個人提供的是營改增后的應稅服務,支付人發生扣繳義務的法律依據是《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附件1《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第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以下稱境外)單位或者個人在境內發生應稅行為,在境內未設有經營機構的,以購買方為增值稅扣繳義務人。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另有規定的除外。”
而對于營改增前的傳統應稅行為,即銷售貨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也需要區別討論。如果是外方銷售貨物給境內企業,換句話說就是境內企業進口貨物,由進口企業在海關繳納相應的關稅、增值稅等,進口企業為納稅義務人,并不存在扣繳稅款的問題。如果是外方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國家稅務總局2009年第19號令《非居民承包工程作業和提供勞務稅收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條規定,“非居民在中國境內發生營業稅或增值稅應稅行為而在境內未設立經營機構的,以代理人為營業稅或增值稅的扣繳義務人;沒有代理人的,以發包方、勞務受讓方或購買方為扣繳義務人。”
我們對上述規定進行整理,可以得出結論,境內企業接受外方提供的增值稅應稅勞務或服務時,如果外方在境內設立了經營機構,那么外方應當自行申報納稅,如果外方在境內沒有設立經營機構,出于行政便利和防止非居民稅款的漏征的考慮,支付人需承擔法定的扣繳義務。
增值稅扣繳義務
外方應稅行為
外方在境內有無
經營機構/代理人
支付人扣繳義務
進口貨物
不考慮
不考慮
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
有
無
無
有
提供應稅服務
有
無
無
有
(二)企業所得稅中的扣繳義務
對于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支付人的扣繳義務來源于《企業所得稅法》第五章的規定。該章規定了兩類扣繳義務:第一類為源泉扣繳義務,即在法定情形下支付人當然地負有扣繳義務,該扣繳義務來源于稅收法律的直接規定;第二類為指定扣繳義務,該情形下支付人并不當然地負有扣繳義務,而是在特定條件下由稅局指定成為扣繳義務人,該義務來源于稅局指定這一積極的具體行政行為。
- 上一篇:從一則稅案看約定稅款轉嫁的“包稅條款”效力問題
- 下一篇:股權投資中的三個稅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