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改制將留存收益轉入資本公積的所得稅分析
時間:2019-09-11 18:24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對于將留存收益轉入資本公積,從《企業會計準則》的角度是不允許的,但在企業改制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這種特殊的會計處理。
根據《公司法》和證監會的相關規定,在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有上市想法的企業紛紛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以符合上市的條件。在實務中,長沙代理記賬,有限責任公司整體改建為股份有限公司,通常的做法是:有限公司的原股東,以有限責任公司在某一時間點的凈資產,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折股,成立新的股份有限公司,原股東按照相同的比例持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新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承接原有限責任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其資產類和負債類的科目及余額保持不變,其凈資產超過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部分,計入資本公積,整體改制后,股份有限公司的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余額為零。
在這個過程中,原有限責任公司的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有一部分轉增為注冊資本,另一部分轉為資本公積。如果股東為自然人,對于將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轉增注冊資本的,根據國稅發[2010]54號的規定,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這是沒有爭議的;對于將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轉為資本公積的,目前稅法沒有規定,因為資本公積轉增注冊資本時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所以,在留存收益轉為資本公積環節,絕大部分的觀點認為不視同利潤分配,不繳納個人所得稅。
對于股東為境內法人企業的,根據國稅函[2010]79號的規定,被投資企業將股權(票)溢價所形成的資本公積轉為股本的,不作為投資方企業的股息、紅利收入,投資方企業也不得增加該項長期投資的計稅基礎;對于將留存收益轉為資本公積的,稅法沒有相關規定,如果視同為利潤分配,因為居民企業取得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所以,不產生企業所得稅。
對于股東為境外企業的,情況略微復雜一些。先看一個案例。
某市D公司是一家港澳臺商投資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水產品的加工和銷售業務。截至2014年8月31日,共有4家投資方,其中兩家為境外非居民企業。在檢查過程中,一張記賬憑證引起了稽查人員的注意。這張憑證顯示,該公司將2014年8月31日之前形成的未分配利潤1000萬元轉入資本公積,盈余公積187萬元轉入資本公積。這一賬務處理與常規處理不同。
稽查人員初步核實發現,該公司在2014年10月29日將公司性質由有限責任公司變為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2014年8月31日審計凈資產,折為股份公司股本,每股面值人民幣1元,剩余凈資產計入公司資本公積,其中4家投資者按投資比例進行分配,也就是根據“剩余凈資產計入公司資本公積”,才有了以上的賬務處理。
稅務機關最終認定,該公司將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轉入資本公積,其實質是一種變相的利潤分配。因為D公司在會計上已將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余額進行了處理。“盈余公積”“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賬戶貸方余額已經為零,而轉入賬戶“資本公積”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實質上是境內居民股東和境外非居民股東取得的股利收入,因而形成了事實上的利潤分配。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九條規定,非居民企業取得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以收入全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境外非居民股東應當就未分配利潤1000萬元和盈余公積187萬元,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的份額并繳納非居民企業所得稅。稅企雙方經過多次交涉。最終,該公司同意補繳2014年未代扣代繳非居民企業所得稅四十萬元。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對于將留存收益轉為資本公積的,股東為法人企業,稅務機關有可能會視同為利潤分配。如果股東為境內法人企業,免征企業所得稅;如果股東為境外企業,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一條的規定,按照10%的稅率征收非居民企業所得稅。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么對留存收益轉為資本公積同一種行為,自然人股東和法人股東處理卻不一樣,如果是同一個公司,同時存在法人股東和自然人股東,又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呢?明天的文章會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敬請關注。
后續解讀——規避了個稅,卻多交了企業所得稅
- 上一篇:偶然所得與其他所得
- 下一篇:合伙企業與“重復繳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