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子公司向境內母公司分配股息、紅利一案的稅務分析
時間:2019-09-20 14:23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境內母公司取得境外子公司所分配的股息、紅利時,面臨能否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及如何進行稅收抵免等問題,這可能會涉及到諸如企業所得稅法、稅收協定等多個稅收法規文件。為此,下文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來解析上述問題。
一、案例
在中國大陸注冊的公司A,A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B(非上市公司),B公司獨立自主開展經營活動,財務人事獨立自主。A公司和B公司皆與孟家拉國某貨物生產公司C有長期且固定的貿易往來,二者都與C不存在股權投資關系亦不存在實質控制關系。A公司和B公司為貿易企業,各自獨立開拓各自的市場,在接到客戶訂單后,再從C公司采購貨物并由C公司直接發給客戶。按照香港稅收法規,貨物直接從孟家拉國發往香港境外,屬于在境外形成的利得,按規定享受免稅政策;香港利得稅為16.5%。
問題:
2、該案如何進行所得稅抵免?
3、如果將母公司和子公司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如何降低整體稅負?
二、分析
(一)取得股息、紅利能否享受免稅政策
我國企業之間取得的股息、紅利是否能享受免稅政策,關鍵看是否符合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十三條的規定,即同時滿足兩個要求:一是主體身份要求,分配股息、紅利一方和獲利方皆為居民企業;二是股息、紅利性質要求,享受免稅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不包括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取得的投資收益。
根據案情知,B公司為非上市公司,符合股息、紅利的性質要求。因此,從B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是否能夠享受免稅政策關鍵看B公司是否構成中國稅收居民企業。下文中將中國稅收居民企業簡稱為“居民企業”,在討論稅務問題的語境中,居民企業指根據中國稅收法律認定的居民企業。那么,我國居民企業的身份認定標準是怎樣的呢?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法所稱居民企業,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據此,居民企業認定標準有二:(1)境內注冊;(2)境外注冊但實際管理機構在境內。只要符合其一,則應認定為居民企業。因此,外國企業也可能屬于居民企業。而外國企業是否為居民企業,關鍵在于判斷外國企業的實際管理機構是否在中國境內,進而需要界定什么是“實際管理機構”。
關于實際管理機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條作出了定義: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所稱實際管理機構,是指對企業的生產經營、人員、賬務、財產等實施實質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機構。這并不夠明確,但實務中已經常態化的一種情況是:境外注冊的中資控股企業可能滿足“實際管理機構在境內”的標準,進而認定為居民企業。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境外注冊中資控股企業依據實際管理機構標準認定為居民企業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9〕82號)第三條規定:
境外中資企業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二條第二款和實施條例第四條的規定,應判定其為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居民企業(以下稱非境內注冊居民企業),并實施相應的稅收管理,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征收企業所得稅。
(一)企業負責實施日常生產經營管理運作的高層管理人員及其高層管理部門履行職責的場所主要位于中國境內;
(二)企業的財務決策(如借款、放款、融資、財務風險管理等)和人事決策(如任命、解聘和薪酬等)由位于中國境內的機構或人員決定,或需要得到位于中國境內的機構或人員批準;
(三)企業的主要財產、會計賬簿、公司印章、董事會和股東會議紀要檔案等位于或存放于中國境內;
(四)企業1/2(含1/2)以上有投票權的董事或高層管理人員經常居住于中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