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國稅函[2008]635號:填報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有關問題
時間:2019-12-21 09:55 編輯:長沙代理記賬
2008年6月30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填報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635號),該通知的發布對于正在準備2008年第二季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的納稅人特別是存在過多以前年度虧損以及免稅收入的納稅人來說,無疑有值得興奮的一面。
一、該通知的主要亮點在于:
1、“利潤總額”修改為“實際利潤額”:《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第4行“利潤總額”修改為“實際利潤額”。
2、對于修改后的“實際利潤額”做了補充填報說明:
1)“第4行‘實際利潤額’:填報按會計制度核算的利潤總額減除以前年度待彌補虧損以及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后的余額。
2)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比照填報。
3)房地產開發企業本期取得預售收入按規定計算出的預計利潤額計入本行。
3、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8]28號)第十六條“總機構和分支機構處于不同稅率地區的,先由總機構統一計算全部應納稅所得額,然后依照本辦法第十九條規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三因素及其權重,計算劃分不同稅率地區機構的應納稅所得額后,再分別按總機構和分支機構所在地的適用稅率計算應納稅額。”的規定對于匯總納稅總、分機構稅率不一致的預繳企業所得稅情況下的填報說明進行了解釋說明,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第9行或14行或16行與第18-20行關系不成立,且《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分配表》中分支機構分攤的所得稅額×分配比例=分配稅額計算關系不成立。”
二、對于填報“實際利潤額”的理解
納稅申報表(A類)類對于“利潤總額”修改為“實際利潤額”,這樣一方面與其它相關企業所得稅文件用語趨于一致,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企業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分月或者分季預繳企業所得稅時,應當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實際利潤額預繳;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實際利潤額預繳有困難的,可以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月度或者季度平均額預繳,或者按照經稅務機關認可的其他方法預繳。”
《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國稅發[2008]28號)“第十八條企業應根據當期實際利潤額,按照本辦法規定的預繳分攤方法計算總機構和分支機構的企業所得稅預繳額,分別由總機構和分支機構分月或者分季就地預繳。”
另一方面,準確遵循了《實施條例》對于預繳企業所得稅的實施精神,《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后,企業所得稅預繳申報表也相應做了改變,與原申報表相比,2008年的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取消了“納稅調整增加”、“納稅調整減少”、“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應納稅所得額”行次,只有“利潤總額”一個行次,這里的“利潤總額”與第2行“營業收入”、第3行“營業成本”也沒有絕對的鉤稽關系,而應該為企業的各項收入減除各項成本和允許扣除的費用和支出,與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方式相似,這樣最大程度上可以減少年度終了預繳稅款與實際應納稅額之間的差異。但是納稅申報表的“利潤總額”往往會使廣大會計人員理解為會計意義上的“利潤總額”,難免出現有免稅收入,也要提前繳納稅款,并在匯算清繳后辦理退稅手續,另外,有些地方明確規定“納稅人用本年度所得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應在年度納稅申報時進行彌補,在預繳申報時不能彌補以前年度虧損。”這樣無論是資金安排上還是匯算退稅上都帶來很不必要的麻煩。國稅函[2008]635號將“利潤總額”修改為“實際利潤額”并明確“實際利潤額”填報按會計制度核算的利潤總額減除以前年度待彌補虧損以及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后的余額,這樣就做到了與《實施條例》的一致性和方便于納稅人的理解和填報。